内容摘要: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文学课堂,通过现代文学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值得探究的。
关键词:高等院校 现代文学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批评、创作做实事求是的评价分析,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常识,培养和提高文学阅读分析和批评鉴赏能力……。其实用性和目的性是显而易见的,更多指向知识的获得。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虽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提出来的,但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或心理辅导往往收效甚微。心理健康教育向文学教育渗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重要渠道,也是文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一项重要拓展。
一.合理性探究
从人的心理接受角度来说,利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文学课程中应该是一种既合理,又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一般高校的现代文学课程都安排在一年级,这一时期正是学生刚刚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的转折时期,生活环境、学习氛围和方式的变化,势必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最终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大学阶段是人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人生观、价值观正趋向成熟,此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最佳时期。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通过现代文学教学,从低年级开始利用文学潜移默化的功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说是可行的。
文学对思想的教育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潜移默化的效果却是被世人认可的。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就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是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的审美需要正好可以通过文学教育的熏陶来得到满足。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中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从他们的语录和理论中可见,文学教育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审美品味以及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和价值。文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实践性尝试
(一)有意识地讲述名人的生平、轶事,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名人都存在一定的崇拜和好奇心理。读者不论年龄大小,甚至不论文化修养高低,对名人的崇拜或好奇心几乎是一致的。因此讲述名人生平、轶事对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有益处的。名人们不朽的人格精神,不仅给学生的生活增加勇气,还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法国著名的传记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前言里说:“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所以,讲述名人的生平、轶事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进步,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其作用可谓一石三鸟。
悲观的人往往认为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有宿命的思想,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名人的传记。事实上很多名人年轻时很普通、甚至很落魄。是他们的毅力、坚持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他们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励志教材。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样的作家不少。如沈从文青年时代三次了不起的“坚持”成就了他一生的追求。一是为写作坚持。从湘西到北京有幸得到郁达夫的帮助,加上自己的勤奋,两三年在文坛上就成为颇受注目的人物;二是为当老师坚持。只有高小文化(实际上他在新式小学只读了两年书)的他却先后在上海公学、武汉大学、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他第一次上讲台还十分好笑呢,居然一个字讲不出,满脸通红,十多分钟后讲了一句“看到你们我害怕”;三是为爱情坚持。就是因为他每天一封情书,有时一天甚至二、三封的写给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兆和才有了这段姻缘。“勤奋”、“坚持”也似乎是每一个名人成功的秘密。杨绛在《钱钟书手稿集》中谈到“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还有像鲁迅这样的,从年少时就对自己要求甚严,在课桌上刻上“早”字来督促自己。后来把“迅”作为名字,就有告诫自己“愚鲁之人应赶快做”之意。还有朱自清,原名朱自华,成年后深知自己家境清平,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清流,取“浊者自浊,清者自清”之意改名为“自清”,自己也用一生来实践和证明自己的理想。晚年因不吃美援面粉而饿死,表现出了文人的气节;还有如艾芜,从不惧怕生活的艰险心中总是充满阳光。艾芜年轻时曾因不满当时的教育和旧式婚姻而离家出走,过了一段较长的流浪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历经很多波折、艰辛,但是他乐观、善良,充满对生活的热望,在流浪途中从未停止写作,被誉为是“脖子上挂着墨水瓶的作家。”很多名人他们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还充满智慧,如茅盾,原名沈德鸿。他在《我走过的道路》里说自己年轻时只读完北大预科就毕业了,无力升学,拿着亲戚的介绍信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找工作。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接待人员不是很热情。问他鸿字是否是江鸟鸿?他说:是鸿鹄之志的鸿。从这个回答中可领略茅盾的智慧和志向。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美好品质和优秀人格的不胜枚举。这些名人的品质、智慧和学识都是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可借鉴、学习的榜样。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就提倡读传记,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谈到“二十四史”读法时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在一次谈自己读西方传记的感受时说:“巴斯德是15世纪中法国的化学家。……这一个科学家的传记,使我这个外行人一直看到夜里三、四点钟,使我掉下来的眼泪润湿了书页。我感觉到传记可以帮助人格的教育。”现代的人格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务实、诚实正直,具有责任心、进取心、同情心、恒心、爱心等心理素质。名人的经历可以帮助人格教育,培养健康人格,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利用文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讲述名人生平,引导他们阅读名人传记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
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来源::未知 | 作者:亚博竞彩官网_足彩外围平台-APP推荐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下一篇: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现当代文学]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 [现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地主形象探析
- [现当代文学] 试论老舍的民间文化意识—
- [现当代文学] 试论孔子学院背后所代表的
- [现当代文学] 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
- [现当代文学] 浅谈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
- [现当代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之著作权
- [现当代文学]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
- [现当代文学] 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
- [现当代文学] 浅议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现
-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现当代文学]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 [现当代文学] 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
- [现当代文学]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
- [现当代文学] 浅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
- [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