ͼƬ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_亚博竞彩官网_足彩外围平台-APP推荐

亚博竞彩官网_足彩外围平台-APP推荐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

来源::未知 | 作者:亚博竞彩官网_足彩外围平台-APP推荐 | 本文已影响
     摘要:讲授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要注意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要渗入文学史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及文学创作技法教育。以《阿Q正传》为例可知,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东西。虽然经典文学作品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但是因时代的距离,要让本科生去接受它们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作为讲授者的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才有好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当代大学教学;《阿Q正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学生。探讨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身处21世纪,面对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们,该讲些什么?又该如何讲?本文以《阿Q正传》的当代高校课堂教学为例,从一个角度探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
  
  一、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文学作品的早期典范之作、白话文的典范之作,还是学生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程中较早接触的重要作品。因此,在详细分析文本时,要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并以此为个案分析中国新小说(文学)与传统小说(文学)在生产机制、体式、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隐含着作品出现的条件。对《阿Q正传》而言,它包括写作背景,也包括小说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可以结合《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讲述中国现代小说(文学)与传统小说(文学)的生产机制方面的差异。结合《阿Q正传》所描写的时代背景讲述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在题材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小说的生产主要有三个渠道。(1)口头创作,官府采辑。如《汉书·艺文志》述及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1]这表明,官府特设采辑民间文学的机构,集民间口头之作而成文成书。(2)由讲史,讲话而来。这类作品的典型体式为章回体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三言二拍》等。因为这类作品原为说书人的底本,因此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吻和口头文学的痕迹。如作品中有“诸位看官”、“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之类的过渡语:其叙事时间多为线型时间等。(3)文人创作。明清之际,书商出现,书商或自己动手,或邀请落第文人编撰小说。此类作品多为加工改编性质,其著作权的意义不大:以集体创作的作品居多,个人创作的作品较少。当时也较少出现正式职业作家。如蒲松龄的之类的文人因考取功名不成转而创作,文学只是副业。
  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生产机制较传统有了很大不同。现代报刊出现之后,书面文字作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市场。为了保证报纸及期刊的连续性,编辑不得不四处约稿。《阿Q正传》即属于约稿文章。当时《晨报副刊》新添“开心话”栏目,编辑孙伏园便向鲁迅约稿,希望他能写点东西。鲁迅于是便动手写了一章。刊登之后,反响很好,便一章一章地写了下去。因为报章连载。因此带有报章文体的特点:如(1)分成小段,(2)语言及内容大众化,(3)受读者的即时批评的影响,(4)急就章,诸如此类的特点。
  除生产机制不同于传统之外,《阿Q正传》还在语言符号、叙事元始、叙事视角、主题思想等方面体现出迥异于传统小说的特点。这些也正中国小说(文学)开始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是正统的中国小说语言符号,言文分离是其重要特征。五四的新文学运动之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阿Q正传》正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需要指出的是,鲁迅因为从小受文言文的影响太深,影响到了说话和作文,所以小说中出现了轻微的文白夹杂的情况。文白夹杂是五四一代人的在语言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20世纪初的中国小说语言的重要特征。
  《阿Q正传》中的时间背景为辛亥革命时期,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离城里不是很远的乡下:未庄。故事的主人公是未庄的农民。也就是说,《阿Q正传》是乡土题材小说。传统小说有神魔类如《西游记》、《封神榜》等,有公案类小说,如《施公案》、《彭公案》《七侠五义》等,有世情类小说,如《金瓶梅》、《玉娇李》等。乡土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史增加了新的内容。在鲁迅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乡土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最为发达的一种类型。鲁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社戏》、《祝福》等都是优秀的乡土小说。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特别明显的引领作用。
  在叙事元始,即作品的开头方面,传统小说体现出宏观的思维。如《西游记》从盘古开天说起,《红楼梦》女娲补天说起,《三国演义》从天下大势说起。西方的小说体现出微观的、具象性的思维。它们往往从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场景说起,如《法宫秘史》(法国大仲马著)、《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著)、《卖国奴》(德国苏德蒙著)等。《阿Q正传》开篇是对小说名称的来由、阿Q的籍贯、姓氏等情况的介绍,是中国传统式的开头。他的《药》、《明天》、《风波》等小说则是以具体场景和事件开头的西方式开头方式。
  中国传统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的全知视角为主,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国现代小说出现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在鲁迅的小说中大多存在一个“我”。如《孔乙己》、《社戏》、《祝福》、《在酒楼上》等。《阿Q正传》第一章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我”的声音。
  主题思想方面,现代小说和古代小说也有较大不同。中国古代小说较多关心国事和家事,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较多关心国家,而忽略“小我”;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则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关注个性,关注个体(自然人或者民族个体),笔触深入到精神和心理层面。《阿Q正传》是启蒙主题的代表作,也是反思辛亥革命的代表作。
  
  二、渗入文学史教育、思想教育及文学创作技法教育
  
  1.从细节中发现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思想文化的差异
  《阿Q正传》不是一篇以情节见长的小说.它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也缺乏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它却描写了典型环境,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其重要法宝即细节描写。鲁迅非常注重细节描写。鲁迅小说中的细节,不单单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的功能,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讲解《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时,要深入分析这些细节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它们与当代思想文化的差异。
  小说的开头特别提到阿Q的姓氏问题。阿Q说自己姓赵,并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之时以本家的身份去贺喜。结果招来赵太爷一个大嘴巴。姓名本是一个符号,但在中国,却意味着血统,意味着地位。如果一个人有一个较大较有声望的姓氏,不但意味着血脉正统,还意味着高人一等。赵姓是未庄的大姓,如果阿Q姓赵,那便意味着他有着比较高贵的血统,他也可以傍着本家赵太爷这棵大树而免遭旁姓的欺负。姓氏是父母给的,别人不但无权,也无法更改,但赵太爷却不准阿Q姓赵。
这个事件一方面显示出赵太爷的自高自大,’称王称霸。一方面也表明阿Q地位的低贱。他太无能了,所以同族人不愿与他同姓。值得指出的是,在当代中国,姓氏本身所附属的地位标志功能基本上消失了,还出现了许多复合姓氏。
  阿Q向吴妈求婚的情节是小说的重要内容。其实,整个事件的发端只是阿Q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但吴妈的反应却是天崩地裂式的。她首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是发抖,然后大叫着跑了出去。最后甚至要上吊寻短见。阿Q为这一句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未庄的人不敢雇他作短工,女人们一看见他就要远远躲开。
  当代的学生可能很难明白,阿Q压根儿都没有碰到吴妈。到底在哪里玷污了吴妈的清白呢?难道吴妈是一个疯子?
  吴妈是一个孤孀,寡妇门前是非多。她非常害怕别人对她非议,说她不清白。因为传统礼教告诉她们“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封建礼教中,有对女性的诸多束缚。如强调女性的贞洁,强调女性的三从四德等。男性处于强势地位,女性处于附庸地位。鲁迅在这里是放大了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毒害,其目的是促使女性的觉醒。这也是五四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个事件的中心是阿Q的婚恋。但是,引人深思的是,阿Q急切地希望有一个女人来当老婆,并非情感需要和生理需要,而是因为他想有一个女人来帮他生一个儿子,以解决后代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所致。这种思想也正是当时的启蒙者们所要批判的。
  小说的第七章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即阿Q对他的理想妻子的幻想。他认为吴妈是理想的女人,但“可惜脚太大!”这句话大有深意。大脚有何可惜呢?这是因为,脚的大小象征着身份的贵贱。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裹脚,所以都是小脚。小户人家的女儿因为要劳作,没有资本将脚裹成失去行走功能的小脚。阿Q说她的脚太大,其实就是嫌她的身份卑贱。当代中国,裹脚的陋习早已去除,所以人们也就较少去关注脚的大小了。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大团圆”里,阿Q被砍头,小说特写了阿Q画花押的情形。他因不识字,被允许画圆圈代替。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不去考虑国家大事,也不去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却把画圆看得如此之重,这就是阿Q。可见,中国人不是没有追求,只是他们追求的方向不对,劲儿也使错了方向,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卑贱的人生。中国传统以儒家文化为正统,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内贤外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中国不乏仁人志士,远者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近者如林则徐、谭嗣同、秋瑾等。但也应该看到,在广大的中国农村,甚至在城市,都还存在阿Q一样的人。他们处于愚昧未开发状态,他们需要启蒙。时代的精英们,需要做一件很紧要的工作,就是“立人”。鲁迅曾在1907年前后所作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文章中探讨过这个问题,在《阿O正传》中,鲁迅用形象将其表达出来。
  “秀才”以及“假洋鬼子”也需要注意。秀才跟假洋鬼子在小说中出现不多,但他们是阿Q头脑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重要符号。对秀才,阿Q是存了敬畏之心的,而对假洋鬼子,他虽然也怕,但打心底里瞧不起他。假洋鬼子进洋学堂,跑东洋,在阿Q看来,都不是很正经的事情。他尤其“深恶痛绝之”的,是他的那条假辫子。认为辫子而至于假,就相当于失去了做人的资格。阿Q的态度,实际是普通百姓对待旧事物和新事物的两种态度的写照。
  近代以来,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发生了变化,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不再是唯一的路。但对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恐怕更多还是传统的那种科举取士。他们对科举进学者羡慕和崇敬,而对留洋海外者则持复杂的心态。
  
  2.注重作品思想内蕴的当代阐释
  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作品,在于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经典的思想。
  精神胜利法是《阿Q正传》的核心之一。它也是鲁迅所发现的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所在。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转肉体伤害为精神胜利,通过自我精神满足以达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平衡。如他被赵太爷、王胡等人打了,肉体上受到伤害,但他将这种伤害进行心理转移。将其转换为儿子打老子的事件,并指出“总算被儿子打了”,言下之意为,别人想被儿子打还不行。通过虚拟人物关系和事件性质,将肉体上的伤害转换为精神上的胜利,从而成功地将伤害化解。其二是充分发挥遗忘的功能。例如阿Q赌博输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损失,关系到他是否有酒喝,是否有饭吃。他无法通过转肉体伤害为精神胜利来实现心理的平衡,于是他运用了遗忘这一招。结果将赌博所受之伤成功消除。对于中国人的善忘,鲁迅在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也着重提到过这个问题。其三是通过偏离正常价值轨道的目标的实现来实现其胜利之理想。如他打不过强势人物如赵太爷、王胡等,他便去欺负弱势人物如小尼姑、小D。他在大事上毫无成绩,也毫无追求,但却在一些鸡毛蒜皮甚至龌龊的小事上斤斤计较。如与王胡比赛谁身上的虱子多,去调戏小尼姑,去努力把圆圈画好。他不去积德行善,却去行凶作恶。把人以为耻的行径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正因为阿Q如此,所以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对国家的积弱和民族的受欺有深入的思考,他在日本求学时,就经常同朋友讨论国民性的问题。他希望能够挖掘国民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希望。精神胜利法就是思考的成果之一。在迫切需要富国强民的当时,批判精神胜利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言,批判精神胜利法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个人潜能的挖掘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的重要障碍。而具体的每个人又正是整个社会的基石。
  正如凡事皆有两面,精神胜利法也如此。在当代大学课堂上,老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它进行合理的阐释。当前的中国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大多一帆风顺考进大学,在以往的人生之路上经历的挫折非常少。进入大学,他们离开了父母独自生活,或多或少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挫折。要告诉学生,做事的执著认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执著不是偏执,遇到强大的挫折时,需要有一点精神胜利法,以保持或恢复精神和心理上的平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以避免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从某个角度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大多因争强好胜引起。适当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减轻内心争强意识,从而减少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3.文学经典赏析与文学创作技法相结合
  古往今来,无论是优秀的书法家,还是优秀的文学家,都是先从模仿优秀之作起步的。但惯常的文学史教学,往往以文学常识的讲授以及文学经典作品的赏析为主要内容。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不单单是可供赏析的范本,更是可供创作模仿的范本。换句话说,文学史课程不仅仅是传授文学史的课程,也同时应该是文学创作技能培训的课程。秉持这个理念授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写作课程和文学史课程功能分离的现状。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文学创作的训练变得有章可循。
  《阿0正传》的个性化的语言,合成法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典型细节构建情节的方式以及善于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的写作技巧都值得学习和模仿。
  《阿Q正传》的语言虽然有轻微的文言夹杂的痕迹,但文言不是没有生命的、已经死去的语言。它具有结构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适当地运用,不但可以使作品显得练,而且可以使其显得古雅。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文言文精品,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中谈到塑造人物的方法:曾经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表达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阿Q正传》即由此种方法写成,效果极佳。此外,“画眼睛法”也是他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的祥林嫂之所以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影响,就在于鲁迅很好地刻画了她的眼睛。当然,“画眼睛法”并非仅指刻画眼睛,其实质是抓住事物的最显著的、最能引人注意的地方进行描绘。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曲折动人、高潮迭起的情节不但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叙事、艺术而真实地反映社会本质的重要手段。所以情节的推进,情节的缀连都是小说家非常注重的环节。《阿0正传》属传记体小说,以片断作展示手段,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叙事的展开主要依赖时间的自然推进。由于没有核心情节,所以整个小说难免缺少一个总的叙事张力。但鲁迅通过对富有包孕性的细节的选取弥补了这一不足,实现了对读者的阅读欲望的刺激。可以这样说,这种吸引力不是来自故事人物本身的传奇性,而是来自于作者的叙事艺术。例如在阿Q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中,鲁迅只写了他的一句话,即他跟吴妈所说的“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但谁也不能怀疑这简单的一句话的表现力,阿Q的语言的贫乏,思维的简单,处事的鲁莽,以及阿Q的爱情观、婚姻观全部由这一句话表现了出来。
  关于阿Q被杀头,鲁迅也写了一个细节,即画圆圈。生死关头,阿Q所牵挂的不是自己的冤情,不是父老乡亲,竟然是自己是否能将圆画得十分圆。阿Q的愚顽、可怜由此跃然纸上。
  其他细节如阿Q跟赵太爷说自己姓赵,结果招来赵太爷一个大嘴巴。阿Q因自己秃头而忌讳别人说灯泡。阿Q因为衣服的虱子不如王胡多,跟王胡打了一架。阿Q调戏小尼姑等皆可圈可点,很有内涵。
  《阿Q正传》中,人物生活的环境也值得一说。人物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小社会,生活环境的典型意义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价值的大小。小说中的未庄,是典型的中国江浙农村的缩影。这里有典型的农村阶层,如有赵老爷、钱太爷为代表的上层,有以地保为代表的管理者,有以阿Q为代表的下层,有以秀才为代表的旧式读书人,有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接触者等。有典型的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未庄跟城里距离不远,城里的风潮很容易影响到这里。所以未庄也成为反映中国政治、经济、中国农村和农民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和一面镜子。
  总之,合适的人物生活在合适的环境中演绎着合适的事件,最终成就了《阿Q正传》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又可能带有非理性的成分。因为时代的隔膜,部分同学会对《阿Q正传》产生拒绝情绪,认为阿Q已经过时,不需要再去了解。他们还可能认为,这篇小说无甚情节,缺乏小说味。此外,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小农经济已逐渐远去,即便是从农村来的学生,也可能无法体会到小说中“未庄”的情形,从而看淡其现实性。笔者初授该小说时,学生中就曾经出现两个极端:喜之者称之为天籁之声;恶之者视之为平庸之作。因此,要特别注意艺术地讲授《阿Q正传》,要结合现实合理地加以阐释,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要让大一或者大二的年轻学生去接受写作时间离他们很遥远的经典文学作品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作为讲授者的老师,需要讲究授课艺术,积极地发挥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i962:1745.

亚博竞彩官网_足彩外围平台-APP推荐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