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朗费罗;惠特曼;影响
论文摘要:惠特曼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溯惠特曼作品特质的形成,都认为他受到了美国文坛先贤的影响。其中朗费罗对惠特曼文学创作的影响最大。在惠特曼眼里,是朗费罗把诗歌文学诞生的标记打在美国第一个世纪身上,惠特曼肯定了朗费罗的诗歌成就以及对美国人民的贡献。如果,没有朗费罗所代表的传统英诗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的影响,惠特曼也就不会成其为惠特曼。惠特曼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他们的营养,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学派和传统。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度,不同的民族或躲避宗教迫害或追求财富离开故土移居新大陆的历史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美国人民敢于舍弃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在生活中和文化上总有一种追新逐异的倾向和习惯。惯于追新逐异的美国人却又特别喜爱传统主义诗人朗费罗,其中的原因是,其一,他主要以新英格兰的乡土生活为题材并用新英格兰普通人的日常口语写作;其二,他的作品在艺术上的精巧构思、内容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给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闻;其三,他的作品反映了l9世纪前半期的美国生活和美国人的思想感情。朗费罗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美国读者的喜爱而广为传播,其文学成就也影响到了其后作家们的创作。
惠特曼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溯惠特曼作品特质的形成,都认为他受到了美国文坛先贤的影响。但受到谁的影晌最大,学界有些争议。普赖斯认为:“一是有些学者过于强调爱默生对惠特曼的影响,而明显低估,甚至忽略了其他美国作家与英国文学传统对惠特曼的影响以及惠特曼的创作才能;二是与此相反,有些学者则倾向于将惠特曼与英美文学传统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惠特曼犹如亚当,从古老的时代和国度寻求灵感,以原始的才智与活力进行创作,因此他的诗歌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创性。”普赖斯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走向两个极端,其实质都是简单理解了惠特曼作为诗人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朗费罗对惠特曼的影响是被明显低估、甚至被忽略了朗费罗对惠特曼的影响应该引起美国文学史研究者的关注。李野光在谈到惠特曼的影响渊源时认为是东方的哲学、德国的黑格尔成就了惠特曼一代诗才。事实上,朗费罗对惠特曼的影响不可忽略,他们就像涅丘利神手杖上的两条蛇时而分离时而纠集在一起。AngusFletcher在评论朗费罗与惠特曼时得出一个公允的结论:“他们是美国文学荒原上的两条不同的道路,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就是建设辉煌的美国文学大厦,当然,两条不同的道路也并不是平行的。
朗费罗与惠特曼的来往有很多文献资料记载。惠特曼在《曙光》上介绍美国本土作家,赞誉朗费罗是“美国最优秀诗人之一”。《草叶集》发表后,惠特曼将印有爱默生“感谢信”的简报和诗集寄给朗费罗。朗费罗的兄弟塞摩尔·朗费罗见到新书后不久,邀请惠特曼和梭罗、阿尔克特等人到他们家中做客,畅谈诗歌创作感想《草叶集》的初版正是在爱默生、朗费罗和几个少数朋友的庇护下慢慢被人们接受,传播开来。1878年夏天,朗费罗从费城过特拉华河到达坎登专程看望惠特曼。据惠特曼的回忆,当时他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直想找个机会亲自去波士顿回访这位叱咤风云的诗坛巨星,因为当时的朗费罗是美国作家中唯一一位与爱默生齐名的宿将,即便是霍姆斯,一个处在文学界中心的人物,见到朗费罗也觉得荣幸之至,更不必说当时还没有重大影响的惠特曼。在一定的程度上,朗费罗的看望是对惠特曼作为一个优秀诗人的肯定,对其作品是一个认可,这对于尚无赫赫名声的惠特曼尤其重要。1881年惠特曼实现了回访的愿望,当年4月,惠特曼在波士顿的霍桑馆发表纪念林肯的演讲后,16El专程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诗人朗费罗。惠特曼在《给四诗人的献礼》中如此记载:“4月16lE。时间仓促,我欣喜地拜访了朗费罗先生,作为《伊凡吉林》的作者,三年前他不辞辛苦来坎登探望我,当时我身体欠安,对此我不仅感到身心愉悦,也感到了责任,因为我不是那种值得他造访的人。在波士顿,他是我拜访的唯一一位特殊的名人,难以忘怀先生满面春风,谦恭有礼,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朗费罗给惠特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惠特曼还认为朗费罗诗歌的“色彩丰富,形式与内容优雅——这一切都能使生活美好,爱情雅致——他足以和欧洲的同类诗人相媲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惠特曼眼里,是朗费罗把诗歌文学诞生的标记打在美国第一个世纪身上,肯定了朗费罗的诗歌成就以及对美国人民的贡献。有人说惠特曼的《草叶集》的诞生是“天启说”“性爱说”或“补偿说”的结果。事实上,惠特曼无论多么伟大都没有离开传统的浸淫,没有朗费罗代表的英诗的传统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影响,惠特曼也就不会成其为惠特曼。惠特曼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他们的营养,使自己这棵大树茁壮成长起来,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派和传统。在19世纪末,哈佛学派与新英格兰文苑派保持密切的联系。无论谁与他们建立友谊都将受益终生,惠特曼选择了爱默生、朗费罗,当然他们也因惠特曼而名留诗歌史上。不可否认的是,惠特曼在美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得益于这一群哈佛诗人对他的重视。
1882年3月,朗费罗逝世。4月3日惠特曼发表了悼念文章,表达了他们之间的至深感情,令人叹息。在悼念文章中,惠特曼再次评价朗费罗的诗歌风格及其诗歌价值。朗费罗的诗歌满足他的时代人们的口味,满足人民的需要。朗费罗生活的美国还刚刚迈开历史的脚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和性格,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所以他的诗尽管天真浪漫,充满欧洲的情调和教训的口吻,却依然能满足还不太成熟的美国人的需要。穆旦在翻译朗费罗的10首诗歌后说,“人有时需要反抗压迫,需要斗争;但他也必须有幸福而快乐的日常生活的时候。在这种时候,我们认为,朗费罗的诗理应是不该被人忘记的文学遗产”。
惠特曼认可了朗费罗诗歌中的“始终充满生命力,风趣,有动感,优雅”。据资料记载朗费罗的声誉,在惠特曼那个时代,实在大得惊人:像《生命颂》(Psa!Lm ofLife)那首诗,波德莱尔对它非常熟悉,一个在克里米亚作战的英国士兵对它也一样熟悉,有人听见那个士兵在塞瓦斯托波尔临死以前背诵《生命颂》中的句子。朗费罗第一镐著名的诗作“生之礼赞”,是在1838年匿名发表的,它被誉为“真正美国心脏的跳动”。他发表伊始,当时反蓄奴的文化战士与民主诗人惠蒂尔就如此评论道:“我们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他或她绝不是等闲之辈。这九节单纯的诗比雪莱、济慈和华兹华斯等人所有的梦想加在一起都值得多。这篇诗是呼吸着、充沛着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它是一个有为的世纪的精神蒸汽机。”
惠特曼认为朗费罗诗歌中的“忧郁”是完美的,理解朗费罗诗歌中的“缺乏纯正的本土特色和特殊的独创性”,并为朗费罗做了一番辩护,体现他们之间宝贵的友情。惠特曼认为,“美国和世界最好是充满敬意地感谢”朗费罗是真诚的,因为他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幸福的一些美妙的文字。朗费罗的忧郁诗歌部分原因是要满足他的时代人民的阅读欣赏的品味。19世纪初的美国,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生活艰难,朗费罗非常清楚地了解当时的人们需要,他用通俗易懂的诗歌讲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传递开疆拓土的人们的心情,表达普通百姓对现实和未来的担忧。其次,西方文化的悲剧精神则从生命本体的角度深化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忧郁情调。西方文化是从普遍人性的角度来阐释忧郁的。伊甸园的悲剧发生之后,人的原罪意识便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精神主体。西方文化这种对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体验,直接促使了西方悲剧艺术的发展,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悲剧精神为美的西方艺术传统。朗费罗的诗歌传承了英文诗歌里最伟大的固有传统。必须指出的是,固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悲剧精神对曾汲取过欧洲艺术乳汁的朗费罗的影响不言而喻。
朗费罗对惠特曼诗歌创作的影响仅以《更高目标》一诗的命名可窥一斑。惠特曼写了一首诗歌,一直不能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暂时命名为《谁已经走得更远》。最终,他四次改变主意,放弃了《谁已经走得更远》,选择《更高目标》(excelsior)作为一个永久的标题。《更高目标》其实就是朗费罗已经发表的一首诗歌的标题。朗费罗的《更高目标》虽然篇幅不长,但包涵的意义却非常深刻,它以高昂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勇士攀登高山的画面,并通过这种描写来表明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意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念,为了人生的某一目标,应该不停地追求。惠特曼的《更高目标》也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生命战歌。在全诗中,充分表达了作者饱满的激情,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惠特曼非常熟悉朗费罗的《更高目标》,不仅仅因为该诗歌的普及面广,而且他曾经评论了朗费罗的诗歌集,其中含有这首诗,惠特曼指出:“朗费罗在美国的荣誉和光荣,值得他站立在同一平台上与拜伦和华兹华斯齐名。”惠特曼对他的《更高目标》的多次修改似乎表明在艺术上一些问题,以及惠特曼如何看待朗费罗和他自己如何看待与朗费罗的关系。正如西方学者认为:仔细研究单词excelsior的历史和涵义、发展的背景,以及该词汇作为两者诗歌标题,在理论上很容易发现有一种可能:朗费罗在惠特曼的诗歌成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国建国之初崇尚英国文学的美国文坛上,朗费罗、惠特曼都坚持从美国生活背景中去开拓长诗的题材,在内容方面。他们的诗表现了美国人民的上升的清教精神生活,这些已足够使他们以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在美国乃至世界人民面前。
随机阅读
- [英美文学] 浅谈《欲望号街车》中布朗
- [英美文学] 《雾都孤儿》情节的巧合
- [英美文学]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
- [英美文学] 魔法师在西方文学中的发展
- [英美文学] 中国的塞林格研究
- [英美文学] 《糖果店主》中的交换模式
- [英美文学] 浅论霍桑小说的象征手法
- [英美文学] 浅析宗教伦理思想对弗罗斯
- [英美文学] 试析哈克在《哈克贝利·费
- [英美文学]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英美文学] 新视角下的托马斯.哈代研
- [英美文学] 基于人文主义论莎士比亚的
- [英美文学] 浅析宗教伦理思想对弗罗斯
- [英美文学] 论当代西方戏剧中的“在场
- [英美文学] 论哈罗德·布鲁姆的宗教批
- [英美文学] 在《双城记》中表现的浪漫
- [英美文学] 试析探析《教父》中教父的
- [英美文学] 文学认知:具体语境与规约
- [英美文学] 由《网下》主人公的成长历
- [英美文学] 浅谈透视《圣经》剖析欣赏
- [英美文学] 自卑情结——论析霍桑创作
- [英美文学] 试析《艰难时世》的基督教
- [英美文学] 《红字》---对清教主义的
- [英美文学] 浅谈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创
- [英美文学] 《雾都孤儿》情节的巧合
- [英美文学] 《摩罗博士的岛》中的道德